海安市党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员之窗 >> 党员管理
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信息时间:2012/1/14  阅读次数:【我要打印】【关闭】

近年来,我省各级党组织着眼于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重视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各地本着管好、管活的原则,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办法,形成了不少好的管理模式,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些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并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作法,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流动党员队伍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一是少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具体表现为:工作中一般号召多,习惯于老办法、老套套,缺乏创新;有的有畏难情绪,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对管好、管活信心不足,无所作为,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一些党组织重班子建设和干部管理,轻党员队伍尤其是流动党员队伍教育管理。

二是管理失控,相当部分流动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对一些零散外出,流动地点不固定的流动党员管理不力,造成零散外出党员中“三不党员”数量明显增多,有的党员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成为挂名党员。相当部分流动党员“两不管”,即流出地党组织不能管,流入地党组织拒绝管。有的流动党员想转组织关系无处接,想参加组织生活无处去,想交党费无人收,想找组织谈心无人听,使一些流动党员成为“口袋”党员(组织关系装在口袋)。

三是《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坚持不够好。主要表现为存在“三个不够”、“三个没抓好”:流出地党组织发证和行前教育不够,流入地党组织接受、管理不够,党员本人参加组织活动、交验证件的自觉性不够;发证、用证、验证三个环节没有抓好。 

四是流动党员思想状况复杂,发挥作用不够。一些党员重经济收入轻思想建设,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甚至见利忘义,出现了一些违法、违纪的现象。从调查的情况看,流动党员在违反计划生育、经济犯罪、走私贩私和不遵守党的纪律,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不起党员作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从主观上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流动党员自身素质偏低,经受不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从现实的情况看,大多数党员之所以成为流动党员,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大,加之少数党员党性不强,总想摆脱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寻找种种借口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甚至长期不交党费,使自己逐步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成为“自由分子”。另一方面,一些党组织对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存在一些误区。集中表现为:一是“小块论”,认为流动党员只占党员总数中的一小部分,抓不抓无碍大局;二是“无关论”,认为流动党员四处分散、情况复杂,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三是“无精力论”,认为党组织面临的工作千头万绪,抓日常经济工作及在岗党员教育都忙不过来,没有精力去管流动党员,工作中表现出“力不从心”。

从客观上讲,一是基层党组织建设不健全。现行的党组织设置相对滞后,不少新经济组织未设立党组织,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困难。二是教育管理方法单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缺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样化的所有制、多样化的经营方式以及流动分散的特点,许多地方和单位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缺乏系统研究,管理中口径不一,操作困难,客观上弱化了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三是现行的流动党员管理办法有漏洞,《流动党员活动证》坚持得不够好。从党员个人方面讲,少数党员对党员《活动证》意义认识不高,对《活动证》使用不积极、不主动。从党组织角度讲,现行的《活动证》使用对党组织缺乏约束力,对《活动证》颁发、接受等环节没有明确的规定,使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发证、接证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活动证》的使用。四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关心不够。一些基层党组织不知道流动党员在想什么、盼什么,对他们思想上产生的困惑和疑虑没有及时帮助解决。有的对流动党员生活困难不能及时解决,造成党员感受不到组织的温暖,逐渐产生了离心力。

针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增强各级党组织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紧迫性。各级党组织要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高度,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流动的客观必然性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把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党建工作一件大事来抓,建立健全党委负责、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目标责任制,要将责任制落实到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并定期考评,奖惩兑现。按有利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以及简便、易行、实效的原则,切实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抓在手上,抓到实处,抓出成效。 

 ——健全党组织建设,理顺关系,使流动党员都能在党组织内开展活动。一是要健全社区党建网络,拓展社区党建工作。可以采取属地、条管与块管、服务与管理三个结合的方法加强对新经济组织的管理;及时调整居民区党组织的设置,完善党在居民区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在社区党建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成立区街两级社区党建联席会议或社区党建指导委员会,打破社区内党建工作的“小循环”,在各级人才中心、工商管理部门、个体劳动者协会建立党组织,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类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二是要加强行业党组织建设。通过成立行业党组织,对各类大市场中的流动党员采取“就地管理、动态管理、双重管理”,成立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协会、外资企业党组织,加强对无主管企业中流动党员的管理。三是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社区为基本单位建立党组织,对本社区内所在单位没有党组织或因其他原因处于流动状态的党员进行统一管理,以便有利于解决党组织覆盖面不广而带来的党员管理盲区。  

——严格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卡制度,对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流动原因、去向、发挥作用等情况进行登记,随时掌握其动态;二是建立专人联系制度,确定流动党员联络员负责联系流动党员,联系人定期向流动党员传达党组织活动安排以及听取他们的要求,寄送学习资料,了解流动后的情况,帮助解决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三是目标管理及奖惩制度,从政治思想、执行纪律、组织观念、发挥作用等方面对流动党员提出要求,并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对目标任务完成较好的党员进行表彰,对违反党纪的党员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或处理;四是严格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增设活动记载项目,对流动党员严格颁证验证,将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参加党组织生活的记载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五是积极创造条件,疏通管理渠道,实现管理网络化,使上级党委与基层党组织、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之间,能及时沟通流动党员的情况和信息,消除工作中的“空白点”。

——实施“温暖”工程,切实关心流动党员的生活及工作。党组织要把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在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备加关心,广泛开展“进党员家、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等活动,使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自觉服从党组织管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积极探索新思路,保证流动党员权利的实施。一是对《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暂行条例》要像《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一样,对其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纳入各级党建目标责任制的考核范围,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二是建议在各级党代会闭会期间对党代表实行常任制,像人大代表一样,能够持证视察有关工作,增强党员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流动党员政治荣誉感增强,责任意识增强,从而自觉服从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建议实行《党员证》制度,改变传统的介绍信和组织关系接转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