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党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员之窗 >> 党员风采
严字当头树公道 实处落脚写忠诚

——记安徽省委组织部副厅级组织员朱潜
【信息时间:2015/8/19  阅读次数:【我要打印】【关闭】
    作为“管干部的干部”,组工干部能否做到“三严三实”,事关广大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的事业长远发展。
    安徽省委组织部副厅级组织员兼干部综合处处长朱潜,在组工岗位默默耕耘30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出新时期组工干部的严实风貌,谱写了一曲组织工作服务改革发展的奋进之歌。
    6月3日,安徽省委组织部下发通知,要求全省组织系统开展向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楷模——朱潜同志学习的活动。对于一向不折不扣执行组织要求的朱潜来说,这次的通知让他有些意外。
    “一身的毛病,不值得学习。”6月17日傍晚,面对记者的集体采访,他就是以这句话开场。而简短的采访过后,他也没有多寒暄半句,而是匆匆回到办公室,继续加班完成手头的工作。
    这,也许正是一个勤奋求实的组工干部、一个忠诚老实的共产党员的最佳写照。
严以修身——眼里容不下半点有损党的形象的沙子
    6月17日中午,安徽省委组织部100多个年轻干部突然同时收到一条微信。打开一看,发信人正是朱潜,内容是转发安徽省委书记王学军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言论——《把忠诚干净担当作为座右铭》。
    类似的情景几乎每天都在出现。原来,为了帮助年轻干部学习党的政策、提高党性修养,朱潜特地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时常转发一些好文章,和他们分享、讨论。
    记者好奇,这位年近花甲,为党工作了一辈子,马上就要退休的“老组工”,为什么对党的事业依然“激情燃烧”?当记者走近朱潜、倾听朱潜、了解朱潜,才慢慢找到了答案。
    1985年,30岁的朱潜通过选调,进入省委组织部干部调配处(现干部综合处)工作,一干就是30年。从副处长到处长,再到副厅级组织员,朱潜的工作岗位一直在变化,但对党的那份忠诚却始终如一、初心不改。
    总结30年的工作体会,朱潜说最深刻的一条就是:身为组工干部,必须铸就坚定的党性,与党一条心,坚定跟党走。决不能自以为是、自行其是,决不能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决不能搞自由主义。
    在日常工作中,他严格要求自己,除了带头执行“三会一课”、支部书记上党课、与党员谈心谈话等制度外,还积极组织年轻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他利用革命前辈的档案资料制作的《让凝固的历史照亮我们内心照耀我们前行》PPT课件,已经成为很多机关单位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模版”。
    此外,他只要听到一些模糊认识,会立即予以教育和引导;碰到一些不当言论,会及时进行反驳和澄清;面对一些错误言行,敢于当面批评和抵制。
    前段时间,国内某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不当言行被传到网上后,引发了热烈的议论。看到一些网友为他叫屈,朱潜觉得痛心疾首:“对党的领导人和军队妄加议论是不对的,受到处理没什么好委屈的。”于是,他立刻撰写网贴,旗帜鲜明地予以回击。
    “他的眼里容不下半点有损党的形象的沙子。”一位跟朱潜共事20多年的省委组织部干部说,“老党员的党性修养就是过得硬。”
    严以用权——连续17次组织厅级干部公选“零问题”
    朱潜是个什么样的人?第一次见到他的人,往往是这样的印象——爱笑的眼睛、不疾不徐的话语、宽松舒适的穿着,用时下的热词来说,就是一个标准的“萌叔”,处处透露出宽厚和随和。
    然而,熟悉朱潜的人却告诉记者,他在工作中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严以用权,秉公办事,在原则问题上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在干部处室工作时间长了,经常会有一些人与他套近乎,找他开政策口子、解决个人问题,他都会耐心解释、以理服人,从不拿原则换人情,敢于对不合理要求说“不”。
    从1995年起,安徽省先后17次组织开展公开选拔厅级领导干部工作,朱潜都全程参与、具体组织。在参选对象眼里,他手里攥着重要信息,很多人都想方设法靠近他,打听相关信息,但他始终守口如瓶,严格保密。17次公选共选拔180名厅级干部,从未发生任何泄密事件,更没有因为操作不规范而引起质疑和炒作。公选工作因此成为安徽省干部工作的一块闪亮招牌。
    在领导干部出国政审工作中,他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坚决不予审批。一次,一位驻皖单位正厅级领导干部申请办理港澳多次来往通行证,按规定不符合办理要求。这个人连续十几天到办公室找朱潜,软磨硬泡,并通过有关领导打招呼。而朱潜则顶住压力,“态度上谦让,原则上不让”,坚决予以拒绝。不久,这个人就因经济问题被查处,一次可能发生的外逃事故因此而避免。
    2012年底,个别民营企业家为了提名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拐弯抹角地找到他的手机号码,打电话、发短信,甚至找到有关领导或托熟人传话,请求给予关照。他都断然拒绝,并严肃地回复企业家:“组工干部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民,不能用来利己,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找谁也没用。”
    朱潜这些坚持原则的行为,得罪了不少人,一些人甚至说他“不可理喻”,产生了不少误解甚至指责,但他从不后悔、更没有怨言。“既然组织上把我放在这个岗位上,就要尽到责任、把好关口,决不能做好好先生,让党的事业蒙受损失。”他说。
    严以律己——“拿钱的话,就别来见我”
    作为一名厅级干部,朱潜身上穿着从淘宝上淘来的150元两件的T恤衫;单位明明给配了车,他却自己买了辆奇瑞瑞虎,常常私车公用……
    在朱潜的眼里,个人的名利、享乐都不重要,而严守纪律、清正廉洁,做一个“干净”的干部,却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
    由于长期在省委组织部工作,担任处室负责人时间较长,朱潜手里掌握着一定的权力,直接或通过各种关系找他办事的人比较多,他都能够把握住自己,严格按照政策办事。每次后备干部调整时,总有个别干部千方百计接近他,送土特产,希望得到关照,结果无一例外地遭到他断然拒绝。
    2004年,朱潜生病住院期间,一位他曾经服务过的干部专程看望。临别时,悄悄把一个信封放在床头柜上。他发现后,急得不顾病痛从床上起身,严词拒绝道:“你能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拿钱的话,以后就别来见我了!”
    除了日常的公务活动和正常的亲友往来外,他从不参与吃请。他常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一次两次吃请也许不是大问题,但久而久之就会陷入其中,不可自拔,在别人提出一些要求时你就无法拒绝,难保不去踩红线。于是,当别人以种种理由请他吃饭时,他一般都以加班或胃不好为由婉言谢绝。
    他不但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家人。2008年,独生女儿结婚时,他只按规定报告了单位,对同事却一个也没说。一些和他共事多年的人知道后非常“不满”,但也十分敬佩。
30年来,朱潜服务、考察过的很多人都先后得到了提拔重用,有的已经成长为中管干部。但他却从不眼红,也从没有向组织要求过什么。“在组织部门工作就要乐于当好‘渡人梯’,甘于做好‘铺路石’,始终做一个‘本分人’。”朱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务实谋事——紧贴实际起草数百项干部政策
    朱潜所在的处室是干部综合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研究起草省里的重要干部政策。“我们制定政策对事不对人,但执行政策要见事又见人。特别是干部政策,事关广大干部的切身利益,必须慎之又慎、细而又细。”他说。
    2014年,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后,他带着年轻的同志“闭关”三天三夜,逐条研究实施细则,最后形成的新版《省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操作规程》,成为很多地方学习借鉴的范本。
    他多次参与组织省市县乡换届工作,每次都认真研究中央规定,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落实意见。每个环节都预先在脑子里过上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确保万无一失。一位省委领导说:“省里的换届选举,只要有朱潜在场,各项程序肯定错不了,碰到疑难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我绝对放心。”
    除了常规性的工作,干部综合处还面临着不少突发性、挑战性的工作,不能简单地照搬硬套,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为此,朱潜总是教育处里的同志不仅要熟悉政策、精通业务,更要从工作实际出发,反复斟酌、考虑周全,确保干一件成一件。
    2011年8月,安徽省委启动地级巢湖市行政区划调整,要求省委组织部会同省人社厅、省编办负责人事编制划转工作。面对安置任务重、时间紧、情况复杂又没有先例可循的实际,朱潜按照部领导要求,带领干部们夜以继日、连续作战,逐人分析研究,耐心解疑释惑,常常与安置对象谈话到深夜。短短20个工作日,就使8700多名公职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平稳交接。
    30年来,朱潜先后主持和参与起草了300余项干部工作制度和政策规定,是公认的党务工作“政策通”、干部工作“活字典”。省辖市、省直单位遇到干部政策方面的疑难问题,总是第一时间想到他并向他咨询,甚至在向党委(党组)汇报时,都要额外加上一句“已经征求了朱潜同志的意见”。
    踏实干事——宁可身体透支,也不让工作欠账
    “我在朱潜身边工作了18年,我总结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五个字——特别能担事。”安徽省委组织部干部综合处副处长程仰传告诉记者,不论是分内还是分外,只要组织上需要他做的,他都义无反顾地接下来、扛起来,任劳任怨,毫无怨言。
    朱潜对于工作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宁可身体透支,也不让工作欠账,“5+2”、“白+黑”几乎成了一种常态。对他来说,办公室是家,而家倒像旅馆。加班太晚了,就在办公室泡一盒方便面对付一下。实在熬不住了,就靠在椅子上打个盹,再继续手头的工作。
    由于饮食长期没有规律,朱潜的胃病越来越严重,在医院工作的妻子为他联系了4次胃镜检查,都因工作忙而耽搁。2004年7月的一天,他加班后突然胃部大出血,到医院一查,原来是因为长期不按时进食造成重度胃溃疡,形成了早期胃癌。在医生的再三要求下,他才住进医院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然而,就是躺在病床上,他也时刻牵挂着工作,通过电话了解情况、落实任务,手术初愈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他的妻子无奈又心疼地说:“老朱从来不怜惜自己,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不知停歇。”
    在省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当中,朱潜出差赶夜路是出了名的,时间抠得紧也是出了名的——到北京参加换届工作会议,结束后连夜赶回办公室起草会议精神汇报材料,处理完毕已经天亮了。去山东省送挂职干部,返程时又到亳州市委组织部检查干部档案工作,当天夜里赶回合肥已是夜里12点多钟……
    对待工作全力投入,对待家人却总是充满亏欠。独生女儿生孩子,他多么希望能守护在旁边,可当时恰巧在外地参加一个重要会议,相隔千里。小孙女出生,他多么想第一时间听听她响亮的啼哭,可手里的材料不能拖,必须争分夺秒赶出来……结果,直到孩子出生的第五天,祖孙二人才见了第一面。
    如今,朱潜已经年近花甲,马上就要退休,但这种踏实敬业的作风却丝毫没有改变。办公室里那个忙碌的身影,让人心疼,也让人肃然起敬。
    老实做人——诚心诚意对待每一个干部和群众
    虽说那些找朱潜“开口子”的人最终都被坚决回绝,但没人能否认朱潜在接待他们时的热情和耐心。朱潜常常提醒处里的同志,遇到来访不要回避,有政策就和他讲清楚,能解决就尽量解决,不要卡人家,解决不了的要做好解释说明和其他服务工作,让人感受到我们的态度和诚意。
    有一名老干部,曾多次向省委反映,要求提高待遇。按照省委领导指示,朱潜做了认真的调查了解,发现这位老同志所提要求在当时并不符合相关政策。于是,他多次带领处里同志上门解释,并协调有关部门和所在单位尽力帮助老同志解决就医方面的实际困难。老同志从最初的不理解、不认可,逐渐转变为感动和感激,最终和朱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了“忘年交”。
    对待人民群众,朱潜更是满腔热忱。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连续七年的扶贫故事——
    2009年,在全省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中,朱潜开始联系霍邱县彭塔乡慈佛寺村。面对这个位置偏僻、交通不畅、灾害频发的“穷窝窝”,他一方面着手救急,四处“化缘”,为乡亲们筹集生活物资、改善基础建设;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帮助村干部理清发展头绪,开辟致富新路。
    在他的积极争取下,村里的路修通了,桥架起来了,变电站也建好了。很多企业家在他的感召下,纷纷回村创业。先后引进的6家企业共吸引5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再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1.1万余元。
    经过七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慈佛寺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不少村民盖起了让城里人都羡慕的“小洋楼”。
    在这个过程中,朱潜和乡亲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家甚至成了乡亲们到省城看病的“中转站”。村民刘永锦老人说:“只要俺们去看病,他们两口子谁有空谁就带着去医院,挂号、化验、拍片等,忙前忙后,有时还把钱给交上了,真是比儿女还要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