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今年以来,大公镇党委积极推动党组织领办土特产专业合作社,通过深挖“土”资源,放大“特”优势,延伸“产”链条,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挖掘出“一条鱼、一窝禽、一枚蛋、一袋肥、一粒米、一根丝、一滴油、一只果、一朵花、一壶酒”的“十个一”特色农业经济,不断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一方水“土”拓“丝路”
作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海安桑蚕茧”主产地,大公镇群益村坚持党建引领、创新驱动、资源支撑,于2014年建成了海安市首家蚕业家庭农场。随后几年,合作农场以“蚕桑产业+”为发展思路,逐渐形成“以党组织为主导、以合作社为依托、以党员为主体”的发展新格局。“养蚕是手上活,合作社建成后,我们引入小蚕智能化共育技术,现在蚕茧的产量和质量比以前更优,桑园套夹种亩收益稳定在每亩400元以上。”驻村第一书记储祥国表示。目前,蚕业农场党支部流转土地130亩,带动建成7家核心蚕业农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企业10余家,蚕农每年人均增收1000余元。
地域“特”色育“春葵”
密叶护繁英,花开夏已深,但有一种葵花却在春光里竞相绽放,长势喜人,那就是仲洋村“向阳花卉”合作社种植的“春日葵”。“春日葵”在每年12月种植,次年的3到4月间开花。农忙时节,花农们在自家承包的大棚里来回穿梭,整枝、采摘、打捆。“今年是我们第一次种植‘春日葵’,本来还有些担心销售问题,没想到在村书记的‘代言’下,我们的‘春日葵’根本就不愁销,今年下半年我们准备再扩大种植规模!”花农周国强提到“春日葵”的产销春风满面。近年来,仲洋村因地制宜,在全镇率先开展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产业+农户”模式,先后建立了稻米、碧根果、葵花等特色合作社,解决了村内闲散劳动力上百人就业问题,村营收入连续两年突破150万元,走出了一条具有仲洋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延伸飘“梨香”
3月下旬,海安市第十届乡村旅游节暨大公镇第十三届梨花节在大公镇于坝村盛大开幕,大公镇于坝村驻村第一书记仲曦等“红色帮帮团”主播队伍成员化身“吃播”,在线推介大公镇特色梨果,直播间好评如潮,不少人留言互动,点赞量超2000人次,梨果预定超1000单。近年来,于坝村以“党组织强产业”为理念,依托万亩梨园,先后建立了梨果产业合作社,引进了生态梨园和新型合作农场1家,电商1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近300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我们将继续以梨果为核心,建成集梨园观光、餐饮、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农业项目,同时探索梨酒、梨干、梨罐头等深加工产业,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谈及发展前景,村党总支书记杨勇信心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