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根铸魂 选贤任能
海安市组织工作“十三五”回眸(干部工作篇)
千秋大业在用人,事业兴衰在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十三五”以来,海安市组织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五突出五强化”选人用人机制和南通市委“江海砥柱锻造工程”,大力实施“铸魂补钙、精研细判、强基赋能、薪火青蓝、关爱暖心”五大行动,着力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勇担发展重任、堪当中流砥柱的高素质“狼性”干部队伍,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铸魂补钙,夯实理想信念“压舱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对干部的要求,首先是政治上的要求。”全市组织系统始终把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用人的第一标准,出台《海安市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实施办法(试行)》,开列15条负面清单,建立个人自评、群众测评、单位鉴评、政治理论考评、多维座谈访评、联合把关研判的“五评一判”工作机制,建立108人的专兼职干部考察员队伍,先后开展任前政治素质考察296人次,对38个科级领导班子和306名科级干部实施专项政治素质考察,5人因政治不过关被取消任职资格。
“木长必固根,立事先立心。”坚持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采取轮训班、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上讲台、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比学、考学、述学、评学”活动,用好七战七捷纪念馆、营溪海安第一党支部等市内以及延安、井冈山等市外红色资源,坚持理论学习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以考促学,以学促干,累计培训干部19800多人次,切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精研细判,树正选人用人“风向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探索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分析研判长效机制,通过调研座谈、考察考核、巡察审计、跟班学习和参加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全面深入听声音、摸口碑、辨品行、考担当、察实绩。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接触干部,结合届中调整、机构改革、区街分设等契机,实施全覆盖调研,建立干部管理集成系统,开展“大数据”分析,立体全面地掌握每一个班子、每一名干部的情况,不断提高识人察人的分辨率和精准度。
2016年以来,建立健全“成绩单+综合考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推行年初任务单、年中对账单、年底成绩单“三单制”,实施拟提拔干部“晒绩”比选制度,“差别化”考核干部工作实绩,“全景式”了解干部日常表现,“追溯性”运用实绩考核结果,“谁是英雄谁好汉,实绩面前比比看”成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共识。一批长期工作在矛盾化解一线和边远地区,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成绩单+综合考评”机制入选全省组织工作创新创优案例汇编。
强基赋能,提升干事创业“加速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坚持干部“需求侧”与培训“供给侧”相结合,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立集中导学、条线培训和自主选学的“1+9+N”培训模式,变“大班化”为“小班制” ,使学制安排更“活”,培训频次更“高”,覆盖范围更“广”,先后举办园区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企业上市等“短精特”专题研修班126期,指导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务实管用的业务培训282场次,全面增强“八项本领”,提升“七种能力”。“精准选题、立体研修、跟踪管理”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获评南通市十三五教育培训创新案例二等奖。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建立科级班子成员定期调整分工制度和单位中层干部定期交流制度。推行一线“补课”计划,分批选派40名缺少基层工作经历的市级机关科级干部挂职镇党委副书记,118名青年干部担任村居“第一书记”,参与所在镇党政分工,增加驾驭复杂局面和群众工作能力;选派38人到区镇产业园区担任“见习副主任”重点补上经济建设、调研决策、项目服务三堂课;选派198人到项目建设、双招双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三大攻坚战等一线岗位和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市以上机关挂职锻炼,帮助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提升开拓创新和综合协调能力。
薪火青蓝,筑牢干部储备“蓄水池”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立足海安当前及长远发展需要,坚持战略眼光和制度引领,实施“261”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计划,先后出台《镇街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若干措施》《公立医院院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小学校(幼儿园)校(园)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青年人才实践锻炼期积分管理考核办法》等系列文件,为优秀年轻干部源源不断、竞相成长提供制度保障。五年来新录用公务员、事业人员786人;面向“双一流”建设高校和科研院所公开选调优秀青年人才98人。动态保持50名党政“一把手”人选、100名科级干部人选、200名可培养对象的“512”优秀干部人才库。
广开进贤之路,健全及时发现优秀人才的选人机制。通过举办干部论坛、短期培训、专题调研、风采展示等各类活动,及时让潜质好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先后开展“90”后年轻干部、党外年轻干部、年轻女干部专项遴选,分别确定20、25、36名重点培养对象。探索实施年轻干部选拔任用专项预审、定期通报制度,确保区镇35周岁以下、市级机关40周岁以下中层干部总量占比不低于30%。通过全面考察“履职力”、实绩检验“担当值”、群众测评“公认度”、综合研判“潜在力”等方式,打破隐性台阶,让年轻干部出得来、用得好。全市80后科级干部71人,其中85后正科职10人,90后科级干部10人,其中正科职2人,93后2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获南通市委组织部领导指示肯定。海安年轻干部参加南通90后副科职干部和93后年轻干部综合能力考评均获第一名。
关爱暖心,打好严管厚爱“组合拳”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坚持以制度创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深化落实“三项机制”, 先后出台以“思想引领、素质提升、创先争优、关爱暖心”为主题的鼓励激励“四大行动”, “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18条46项举措。每年对年度考核排名靠前或滞后单位的主、分管负责人进行“谈优谈差”,勉励先进,鞭策后进,5年共找谈领导干部655人次,其中谈差225人次。建立100万干部关爱专项资金,先后慰问身患恶性肿瘤等重症干部110人次。在全省率先推行科级干部荣誉退休制度,先后评选“最美基层干部”“争先创优先进个人”等先进典型,大力弘扬“见第一就争、见奖杯就夺、见红旗就扛”的海安干部精气神,增强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和行动自觉。《新华日报》头版报道推介。
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始终扎紧作风“篱笆”,架起“高压线”,推动形成从严从实管理监督干部新常态。突出以案释规,按季编发《“三项机制”案例选编》,深入开展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发现和督办问题210余件,对346名科级干部的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进行随机抽查核实,对49名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三责联审”,综合运用“一报告两评议”、信访举报等结果,坚持抓早抓小抓预防,对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及时开展谈心谈话,使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五年来共提醒85人,函询13人,诫勉9人。
事业呼唤奋斗者,实干成就新辉煌!“十三五”期间,海安锻造出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以“好干部”队伍领跑高质量发展,全市综合考核连续五年位居南通第一,被表彰为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高分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榜、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榜、制造业百强县(市)排名中分别列第24位、第7位、第12位,实现持续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