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已过,蛰虫休眠。我放慢车速,看了看夕阳余晖下金黄灿烂、错落有致的大棚,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晚风中传来村民的欢声笑语,身处此景中,一天的疲惫早已消失不见。今年6月,市委组织部选派我到李堡镇光明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半年来,我已习惯于在乡间小路中穿行、在田坎菜地中奔跑、在追星逐月中奋斗。在这里,我收获着、成长着,用满腔的热血、炽热的真情解锁着基层田野上的驻村“秘笈”。
融入集体——
看似“随意”,实为“有意”
似乎每一个第一书记到村的初期都要经历相遇、相识再到相知的“磨人”经历,而我,自然也不例外。
“唉,来了个女同志……”“女孩儿能干嘛呀,估计又是来‘挂个名’的嘛……”在村干部眼里,第一书记就是“穿新鞋走老路”,“下来走过场”“镀个金”,不是“自己人”。而且,由于村里工作繁忙琐碎,大家并没有太多“合作”的精力。所以,每每有村民来办公室咨询问题、办理业务,也还是会找他们的“老熟人”,看到我只是生疏而“不失礼貌”地称呼一句“陆书记”,对此我也只能用“苦笑”掩饰尴尬。
怎么打破这种局面,成为他们的“自己人”呢?化解相处的“尴尬”成为我的第一道考题。作为“萌新”,我对村里事务一窍不通,手无利刃、身无利器,唯有放开手脚和他们“打”成一片。不论是处理矛盾纠纷、收缴养老保险,还是发放惠农补贴、宣传理论政策等等,做啥工作我都故意“横插一脚”,每天从村头走到村尾,从王家走到张家,在与村民“侃大山”的情谊里熟悉乡土人情,我终于可以和村干部们“无话不谈”了。
“融入”只是第一步,怎么“深入”才是关键。很快,我找到了机会。我发现村干部们平时习惯于口头交流,这样不仅容易遗漏工作而且缺乏系统思考。我就“借题发挥”,提出“周一例会”制度,虽然只是简单的座谈交流,但大家开始“动脑筋”总结工作、提出问题、思考对策,每周例会上有笑声、有对抗、有商量、有结果。经过两三次的“强制”例会,村两委班子逐步成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有机整体,实现了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
驻村无技巧,关键在思考。我始终坚信,只有感情贴近、行动走进,才能融入集体。渐渐地,他们每个人的画像越发清晰生动:“义气支书”“霸道晖总”“万能静宇”“呆萌春哥”“憨憨勇弟”“专业小周”,而我也收获了“小陆书记”的爱称。在从陌生到熟悉、怀疑到信任、排斥到接纳的一步步转变中,我们也逐渐由“陌生人”变成了“一家人”,由“你干我看”到“跟着我干”,我们不断地磨合、不停地整合,最终成功地融合,我想,这就是驻村的题中之义吧!
肩负重任——
当先行好脚下之路
乡村要振兴,产业得先行。光明村是“无粮村”,因蔬菜而闻名,虽素有“蔬菜之乡”的美称,但“民富村穷”,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动力孱弱。为了壮大集体经济,光明村党总支领办了富腾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市推进党组织领办专业合作社的试点村之一,但口头上的“领办”还远远不够,蔬菜损耗怎么算、日常货款怎么结、经营收益怎么分……“虽然合作社不是个新鲜事物,但村党总支去领办,我就不知道该从哪儿入手。”面对“全新任务”,村书记陆虞飞也没了主意。
专业一通,飞跃巅峰,团结一心,其利断金。合作社的运转涉及财务、人员等方方面面,属于专业领域范畴,如何将其规范化、制度化,并真正实践化,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那几日,我反复奔走在农业农村局和镇、村办公室之间,挎包里塞满的文件见证了我们对中央、省市精神的一点点学习,党群服务中心二楼会议室深夜的灯光见证了我们对制度的一遍遍论证,先后修改9遍接近30页的稿纸见证了我们对文件的信心。凭借着这股“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劲儿,我成功起草出全市第一个《海安富腾农产品合作社运行管理暂行制度》,顺利打开了村集体合作社经营发展的第一道难关。
制度有了,但如何推动合作社真正运行又是一个难题。村党组织做农民经纪人,虽然能够有效解决蔬菜滞销的问题,“订单+种植”的模式也能给群众吃下“定心丸”,但光明村农民经纪人数量多、体量大、经验丰富,村党组织当起农民经纪人会不会跟他们形成竞争、导致相互“杀价”,甚至引发矛盾?为真实掌握其他农民经纪人实际想法,我只能做起“傻事”——骑着电瓶车一家一家地走访。最终,3天时间走访了村内12家蔬菜批发市场、5个种植大户和8个农民经纪人,成功达成了“惠民利民为主、量大共同收购、价格基本同步”的共识。除此以外,我“趁热打铁”开拓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食堂合作渠道...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合作社的销售路径在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中逐渐明朗,门口的蔬菜共富集散中心也在慢慢建成,呈现出了热闹的场景:大车小车排排队、蔬菜箩筐叠叠高、装卸工人前后忙、直播间内热闹闹!“小明社长”卡通代言形象也相继出现在了公众号上、集散中心招牌上、蔬菜包装箱上!
要想成事——
既要“磨破嘴皮”,更要“厚着脸皮”
驻村5个月,我品尝过甘甜、感受过辛酸、体会过苦楚,经历了很多“意外”:集散中心地磅安装时发现招标时遗漏了地基建设;货车、叉车等装卸设备迟迟不能到位;集散中心内部氛围渲染想不到好点子;周边环境配套提升“资金难”;村民们对村集体创办的合作社存在思想顾虑,工作动员难上加难……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为了克服这些“意外”,我拜群众为师,边学边做,边思边悟;走遍全村,拉家常、问需求、听建议;主动联系光明村的在外能人寻求帮助,四处奔波“化缘”筹集资金、物品,就连好友也被我拉来做设计、画墙绘,当起了“免费”的劳动力...在这些“意外”中,我“解锁”了越来越多的新技能、新知识、新角色,对驻村生活也慢慢从陌生到熟悉,从紧张到自然。这些美丽的“意外”让我快速地成长,当然也还有村民的口碑,“小陆书记,你来了以后,咱们村可是越来越好了呀!”老百姓的一句话让我明白了“脚沾泥土,方育胸中丘壑,沉淀鱼水之情”的深意,也更加坚定了我不断前行的步伐。
青春须为早,岂能长少年。夜深人静,细细回味到村工作的日日夜夜,恍然发觉,光明已不再是我的客居之地,这里有我钟情的菜地,有我真挚的伙伴,有我坚守的初心,她是热烈而无悔的青春,是烙刻在我人生脉络上的第二个家。我将始终在乡村田野间播散满腔热爱,在躬身为民中映照真挚初心,把“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奉献之诗写在美丽天地间。
我仍在光明村,基层路遥见山水,披星戴月赴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