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这些现象,有人愤慨,有人感叹。然而,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仍有很多人坚守职业道德。刘金国的廉洁是出了名的。这位副部级领导干部,30多年来始终坚守着纯粹的廉洁,有口皆碑。钟南山坚持着“说真话”的选择,对非典疫情、PM2.5的危害实话实说,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求真本色。吴孟超总是设身处地帮病人省下每一分钱,实践了“医者父母心”的情怀。“良心油条哥”刘洪安用新油炸油条,干良心活。“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平稳地停好车,用76秒为25年的司机生涯留下最美的注释……我们身边,有着许多这样的人。
这正是社会转型期职业道德的纷繁征象:有的依旧如金子般闪光,有的则不断刺痛人们的良心,也引发时代的追问——如何坚守职业道德底线?
不可否认,一些人职业道德底线的失守,与制度缺失和久必生弊有关。如果违反政德、医德、师德却不会受到惩罚,昧着良心获利却过得逍遥,那么,弃守底线就会有人效仿。只有筑牢制度的篱笆,让不守职业道德者轻则受到舆论谴责,重则被依法严惩,职业道德才会常驻人心。
我们也应重新打量和梳理自己的职业道德观。一些人在职业道德上难以自律,原因就在于,其价值取向、理念操守,或迷茫、或迷失。只有明确职业道德规范与操守,认清职业道德底线与原则,才会不为诱惑所动。
信守职业道德是一种基本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幸福生活观。一些人弃守职业道德底线,归根到底是幸福生活观的迷失。生活的真义在于安宁与幸福,“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心理健康而言,这样的生活是一种很高的品质。当我们把职业道德的价值理念发扬到一定的高度与境界,给社会带来公正、给他人送去温暖,我们的内心也必定拥有幸福感。在这个意义上,被职业道德滋养的人,生活中自然会感受到幸福快乐。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守住职业道德,不妨从内心开始固本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