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党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组织建设 >> 农村党建
《中国组织人事报》重磅推介我市全国“红色村”试点建设经验做法


【信息时间:2023/10/25  阅读次数:【我要打印】【关闭】

10月25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红绿映东夏》,原文如下:

深秋时节,走进江苏省海安市东夏村,机械轰鸣于阡陌之间,稻菽卷起千重浪,屋舍飘出新芋香,红色村庄孕育着一派新“丰”景。

三十六盐场咽喉,数十州县要道。东夏村地处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东临黄海、南望长江,这里水脉纵横、生态优美。东夏村古时旧称营溪,据传,建炎四年(1130),金兀术渡江南进侵犯中原,岳飞曾亲率中军到达海陵县(今海安市)上官运盐河以北地区,并在此一条小溪边安营扎寨,因而得名。

数百年来,这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见证了岳飞“精忠报国”的铁血丹心,还见证了陈粟大军“苏中七战七捷”,以及中国共产党海安境内第一个支部的诞生。作为海安红色根脉的起源地,东夏村将革命的星星之火播向了广袤的苏中大地,照亮了江海平原。

“农民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息高,苛捐杂税多如毛。”民国时期的东夏人民处在水深火热的重重压迫之中,由于饱受地主资产阶级的压迫和摧残,过着牛马不如的日子。

“种田的兄弟们,好痛苦啊!无衣无食无住行,白白辛苦。终年的拼命做,只为他人造财富……”1925年夏,中共泰兴县独立支部书记沈毅扮成卖笔墨的先生,来到江苏海安开始建党活动,由他为发动民众而创作的《醒农歌》很快流传开来。次年夏,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以塾师为职业的王庆生由沈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派至营溪(今东夏村)发展党组织。

1927年是党史、军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失利,毛泽东同志率领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建立各级工农武装和民主政权,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位于如皋、泰兴、泰县三县交界处的东夏人民,在沈毅、王庆生等一批共产党员的组织下,开始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活动。

“早春寒风凛冽,有一位身穿蓝色长衫,头戴银灰色礼帽,脚着白底黑面布鞋的青年,来到这里后,借住在我们村翁庄小桥口附近一户王姓人家,以办私塾教书为名,掩护开展革命工作,传播进步思想,秘密发展共产党员,并组建党支部。”据东夏村村民吉成凤回忆,其父吉祥太生前曾多次对她讲述当年王庆生来到东夏村的情况。王庆生利用私塾书房开办民众夜校,陈述政府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农民的苦难,号召广大贫苦大众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走,改造旧社会,打破旧世界。在这里,王庆生先后结识了谈明勇、王文元、陈应雨等本地进步青年,并介绍他们加入党组织。

那时,东夏村翁庄小桥口两畔的河坡布满高高的芦苇,王庆生等人在这里举行秘密会议有很好的隐蔽作用。初春的一个傍晚,王庆生等5名党员如约聚集到私塾学馆,他们用红纸和黄纸制作了一面党旗张贴在墙上,并举起右手向党旗宣誓:“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旗,永不叛党。”铿锵的声音,像闪电般冲破了黑暗的历史长空,王庆生同志郑重宣布:“中共营溪支部成立了。”至此,中国共产党海安境内第一个支部秘密诞生,王庆生也成了海安第一个支部的创始人和首任书记。因当时翁庄小桥口属营溪乡(今东夏村),故称为“营溪支部”。

不久,借在村民周有品家私塾教书为掩护,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和建党工作的共产党员任启东发展了部分党员,建立起山东桥支部;从南通省立第七中学毕业的共产党员陆金枝,在娄家埭一带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发展党员,建立起雅周支部……在营溪支部的带动下,海安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江海大地遍地开花,一大批进步青年积极投身革命浪潮,为以后开展反联军、反清党等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东夏村是初心的起源地,也承载着无数革命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救国兴国的梦想。据说,当年有一首民谣在百姓之间广为流传:“东夏有班共产党,身上穿的筋挂筋、浪挂浪,洋油箱里放爆仗,吓得土豪劣绅都投降。”

1928年5月1日,海安西南地区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发动了如泰“五一农民暴动”,横扫土豪劣绅,打开地主粮仓分粮。很快,暴动队伍发展到2万余人,3天时间,打击地主86名,分掉50多万担粮食。这是武装斗争和组织工农政权的一次尝试,虽然失利了,但是有力回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和革命人民的残酷迫害,扩大了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而后,东夏庄战斗、三打营溪、黄桥之战等战役,都将红色的印记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上,也积蓄着更蓬勃的红色力量。革命的星火从东夏燃起,蔓延至整个海安,成为了苏中地区一面耀眼的旗帜。

薪火相传续华章,初心砥柱天地间。

东夏村是传统稻麦种植农业村,长期以来,农业品牌特色不突出,农产品销路向来“听天由命”、效益不显。“小家小户单打独斗不成气候,把合作社建起来了,由村党总支抓政产学研,合作社抓新品种、新技术、新渠道,就能带着大家伙一起富口袋!”党总支书记王海洋凭借着创业经验积累的敏锐直觉,提出了党总支领办合作社带动发展的清晰思路。

通过“党总支+合作社+党员种植大户”模式,东夏村成功打造了设施农业种植区、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区、高沙土优质农产品产业发展区三大片区,高标准建设瓜果蔬菜、香芋紫薯、五彩油菜、稻米等产业基地3000余亩,同步打造特色农产品展示中心,东夏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两年保持15%以上增幅,在订单农业、电商直供、兜底销售等新模式下,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阔。

为创优全国“红色村”土特产品牌,东夏村党总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优质的蔬果种植产业,全力打造红色村的“绿色铭牌”,其中,雅周香芋种植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头道特色菜。合作社紧扣品牌打造,注册“东夏香芋”品牌,以香荷叶为原型设计包装,打上“红色标签”,按照统一质量、统一技术、统一标识要求,擦亮地理标志农产品“金字招牌”。一年一度举办“选芋”大会,精心挑选个大饱满、品相较佳的香芋,经合作社统一收购、集中分拣、精美包装,集中“上牌”销售。

在党总支领办合作社的带动下,东夏村流转土地100亩建设香芋种植基地,引导农户利用拾边地种植,帮助群众致富增收,带动223户新增香芋田近300亩。在合作社联农带农机制保障下,一头牵手芋农,发动党员大户“代育苗”,组织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另一头联系市场,畅通销售渠道,让农民无后顾之忧,年均助销6万余斤。如今,“红东天夏”品牌特色农产品上线“寻味海安”电商平台,西南边陲之地的“土疙瘩”走向了千家万户。

沿着启航大道走来,新营河穿村而过,两岸民宅整齐排列,俨然一幅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画卷。

近些年来,东夏村聚焦人居环境提升,实施主干道、河流河坡提升工程,建设乡愁记忆馆、红色驿站,形成红绿文旅景观带,与群众共商“红色微约”,实施宅前屋后环境积分管理,共建“一米菜园”,打造“红+绿”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村庄,群众幸福感在振兴蝶变中不断提升。

碧瓦朱檐的初心学院、温馨暖心的红色驿站、匠心独运的红色精神雕塑,无不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围绕红色文化传承,东夏村开发“启航—星火—燎原—初心”红色教育路线,打造特色党性教育“实境课堂”,推出体验式、互动式红色研学教育,情景剧《星火燎原东夏村》、微广播剧《红色乡村振兴曲》、红歌《醒农歌》在星火广场、燎原舞台轮番上演,红色研学已成为东夏村的特色招牌。

“乡村振兴,既要面子也要底子。今年,我们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提升人居环境,把‘面子’擦亮了;签订小麦回收协议,以直销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把‘底子’做实了;助力合作社兜底销售,百姓的后顾之忧解决了。”在村红色驿站,“书记话振兴”党建小圆桌会议上,村书记与党员群众代表聊得热火朝天。常态化开展“党音入庭院”“我讲你听,你问我答”等活动,在聆听群众智慧、拉近党群距离中,让“小圆桌”推动“大民生”,让人民群众当好村庄发展建设的“主人翁”。

红色村不仅美了村、富了民,更激活了老区人民血脉里的红色因子。

“家里有十来棵景观树苗,长得旺造型也好,捐给村里广场添个绿!”“家里的老物件,摆到乡愁馆里去,也让年轻一代都感受乡愁乡情。”“流动不流失,支部带头发展好,我也给家乡尽点力,买了些公园长椅送给村里。”在老党员带头下,村民们纷纷自发捐赠财物,为村庄建设“加把劲”,凝聚起美丽家园建设最坚实的人心力量。

96年前,一群仁人志士悄然播下了革命火种;96年后,红色精神在东夏村的每一寸土地蔓发着新的生机和活力。

如今的东夏村,红绿文旅景观带远近闻名,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链融合,“红+绿”的发展思路全面唤醒了老区人民承载的“红色记忆”,党员群众在红色领航、以红带绿的乡村振兴之路上越走越坚定。